在健康中国战略深入推进的关键阶段,安徽医科大学公共卫生学院以深厚办学积淀为基石,奋力书写高水平公共卫生学院建设的奋进答卷。这所扎根江淮大地的学院,正以战略谋划的高度与实践探索的深度双重突破,在服务国家战略中彰显公卫担当,以务实奋进的姿态迎接校第九次党代会的胜利召开。
党建引领:红色引擎铸魂育人扎根中国大地办教育
政治建设固本培元。学院党委构建“党委统揽-党政协同”治理机制,严格执行党委会、党政联席会议事规则,每年召开多次重要会议谋篇布局,将政治标准贯穿学科建设全链条。基层党建成果斐然:累计获批国家级党建样板支部1个、省级3个,建成国家级“双带头人”教师党支部书记工作室1个,实现教师党支部书记“双带头人”全覆盖,打造出政治过硬的“组工铁军”。院党委定期听取纪委工作汇报,严格落实“三重一大”决策制度,在干部调整、重要节庆等敏感节点开展警示教育,通过廉洁谈话、纪律宣讲筑牢思想防线,有序推动巡视巡察反馈问题整改。
思政育人守正创新。“奉献担当、执着奋斗、坚守创新”的“公卫人精神”成为全院价值共识,通过发展脉络大讨论凝聚精神内核。学院创新“三级联学”思政体系:党委书记每学期亲授专题党课,院长面向学子开讲专业前沿,班子成员通过“我与书记院长面对面”“院长午餐会”“教授开放日”等品牌活动,让家国情怀浸润每一堂课,架起师生连心桥。近5年组建41支社会实践团队深入基层,“乡村振兴青春笃行”团队获评国家级示范团队,新冠疫情防控中更荣获“安徽省抗击新冠疫情先进集体”,用行动诠释公卫人的时代使命。
组织建设提质增效。学院打造“集中培训、专题辅导、实践锻炼”三级党务培训体系,提升支委成员政治与业务能力,指导建设“思想领航”工作室等党建品牌。依托“智慧团建”系统推动团支部规范化建设,院团委连续5年获评校“红旗团委”,1人获安徽省“五四奖章”,10余个基层团组织获评校“红旗基层团组织”,创新“党建+志愿服务”模式,打造青少年视力保护、社区健康科普等特色项目,形成党建带团建的协同育人格局。
学科筑基:硬核实力构筑高峰打造公卫人才培养高地
平台集群赋能发展。围绕优势、特色方向,构建“院-校-省-国家级”科研平台矩阵。建有出生人口健康教育部重点实验室、预防医学和妇幼卫生2个中央与地方共建高校特色优势学科综合实验室,环境与人口健康、环境毒理学2个安徽省重点实验室,参与合肥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大健康研究院健康大数据与群体医学研究所、炎症免疫性疾病安徽省实验室建设,与必欧瀚生物技术(合肥)有限公司合作建设预防医学质谱技术安徽省联合共建学科重点实验室,与比利时安特卫普大学环境毒理研究中心签约共建联合实验室。学科影响力实现跨越式突破:药理学与毒理学跻身ESI前1‰,环境科学与生态学与社会科学总论2个学科进入ESI前1%,获批国家一流本科课程、国家精品资源课程各1门,预防医学作为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有国家级金课1门,获得国家教学成果二等奖1项。
人才强院成效显著。学院打造“头雁领航、群雁齐飞”的人才格局:160名教职工中,专职教师博士占比达96%,高级职称占比89.6%,汇聚国家高层次人才特支计划领军人才、英国皇家公共卫生学院院士等顶尖人才,5人入选全球前2%顶尖科学家,3人上榜Elsevier中国高被引学者榜。近5年全职引进博士及以上人才50人,其中“东南人才工程”三类人才6人、四类人才29人,柔性引进国家级紧缺人才4人,35.6%的教师拥有海外访学经历,师资队伍国际化水平显著提升。
育人质量再创新高。“本硕博贯通”的多层次培养体系日臻完善,“雏鹰计划”导学团队推动学生早期接触科研,“学海远航”工程助力学术成长。近5年本科生升学深造率达60%,研究生年终就业落实率保持100%,学子在《英国医学杂志(BMJ)》《自然》子刊等顶刊发表研究成果,斩获省级以上竞赛奖项百余项。学院构建“一二三四课堂”联动体系,实践团队深入基层开展传染病防治、视力保护等志愿服务,实现高质量就业与学术创新的双突破。
创新驱动:改革突破激活动能科研教学双轮并进
科研创新成果丰硕。2024年成立的6个跨学科科研团队聚焦环境毒理、卫生应急等前沿领域,形成可持续发展的创新梯队。近5年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区域联合基金和科技部重点研发计划等国家级科研项目80余项,省部级科研项目91项,横向课题95项,到账科研经费达1.35亿元,发表国内外高水平学术论文1551篇,其中SCI论文980篇,获得安徽省自然科学二等奖3项、三等奖4项、中华预防医学会科学技术奖一等奖1项、三等奖1项,全国妇幼健康科学技术奖一等奖1项,中华医学科技奖三等奖1项,华夏医学科技奖三等奖1项。2020年以来,学院新获得国家发明专利授权16项,实用新型专利3项,软件著作权3项,作品登记证书1项。科研成果转化应用于公共卫生应急处置等领域,为“健康中国”提供科技支撑。
教育教学革新突破。课程思政建设领跑全国——潘海峰教授担任首批中国医学教育课程思政案例库主编,学院获批4项省级课程思政示范课程、1个省级课程思政建设示范中心。教材建设树立行业标杆:近5年主编国家级规划教材6部,叶冬青教授副主编的《流行病学》第9版、第8版分获全国优秀教材一二等奖,潘发明教授主编的《医用统计方法及其SPSS软件实现(第3版)》等3部教材入选省级一流教材。学院还入选校首批研究生导学思政工作室,8项校级课程思政案例库立项,形成“纵向衔接、递进养成”的育人模式。
学科交叉协同发展。推动学科由“大而全”向“精而强” 跃升,依托合肥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整合健康大数据、群体医学等交叉方向,形成“多学科联合攻关”机制。近5年获全国妇幼健康科学技术奖一等奖、中华医学科技奖三等奖等跨领域奖项7项,3个学科进入ESI前1%,牵头组建“安徽省公共卫生与健康大数据研究院”,建成公共卫生应急处置虚拟仿真实验中心,开发疫情监测大数据分析教学系统,相关成果获省级教学成果一等奖2项,实现科研资源向教学资源的转化。
开放协同:国际视野拓展格局搭建全球合作桥梁
师生国际化加速推进。2023年获批的国家留学基金委“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创新型人才国际合作培养”项目,每年将选派7名师生赴海外高校深造;13名博士获“卓越博士生计划”资助走进瑞典卡罗林斯卡学院,9名硕士和1名博士入选教育部“国际产学研”专项。29名本科生修读牛津大学等名校原版课程,5名学子赴剑桥大学开展短期研学,20余名学生在“环境与健康”国际论坛绽放学术风采,国际化培养体系日臻完善。
国际合作深度融合。学院打造“环境与健康”国际论坛品牌,与比利时安特卫普大学环境毒理研究中心共建联合实验室,实现科研资源共享与研究生联合培养。通过“学达论坛”“学术安医”等活动引入国际前沿理念,8名在读留学研究生为学院注入国际化新鲜血液,形成“海外研修-联合培养-成果共享”的合作闭环,推动学院国际影响力持续提升。
跨境资源整合创新。学院与海外高校共建“环境与健康”联合实验室,围绕全球公共卫生热点开展合作研究,共享科研平台与数据资源。近5年通过国家留学基金委项目、校际交流计划等渠道,选派42名教师赴海外访学,其中34人研修时长超1年,形成“引才-育才-用才”的国际化师资发展模式,为高水平公卫人才培养提供全球资源支撑。
从江淮大地到全球舞台,安徽医科大学公共卫生学院正朝着“特色鲜明、中国一流、世界前列高水平公共卫生学院”的目标全速迈进。这所始终与国家发展同频共振的学院,正以人才培养的精度、科研创新的力度、社会服务的温度,为健康中国战略奏响公卫强音。(公共卫生学院)